1.目的
本程序規定了對檢驗、測量和試驗設備的配置、校準、周檢、維修和使用的控制要求,以確保量值傳遞的準確、可靠,并與要求的測量能力一致,滿足預期的使用要求。
2.適用范圍
適用于工廠檢驗、測量和試驗設備的管理活動。
3.定義
3.1計量確認:為保證檢測設備滿足預定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組操作程序。
3.2計量標準:用以定義、實現、保持或再現單位、或一個或多個已知量值,并通過比較將它們傳遞到其他計量器具的實物量具、計量器具、標準物質或計量系統。
3.3校準:在規定條件下,為確定計量器具或計量系統的示值,或實物量具或物質所代表的值與相對應的由參考(計量)標準獲得的量值之間關系的一組操作。
3.4溯源性:通過連續的比較鏈,使測量結果能夠與有關的計量標準(通常是國際或國家計量標準)聯系起來的特性。
3.5測量不確定度:表征被測量的真值所處的量值范圍的評定結果。
3.6檢具能力:由檢測設備的測量不確定度與檢驗的真值的公差的比例關系確定。
4.職責
4.1質量保證部理化計量室負責測量設備的管理、校準、檢定及外委檢定。
4.2生產準備部負責測量設備的采購、維修、零備件的配備采購及按周檢進度送檢。自制工裝類由使用部門按照周檢進度送檢。
4.3各部門、工段負責各自使用的測量設備的日常維護和保養工作。
5.工作程序
5.1測量設備的配置
5.1.1檢驗、測量設備的配置由技術開發部根據產品質量特性,提出測量能力和精度要求。
5.1.2理化計量室根據技術開發部提出的具體要求,提出申購報告,進行配置。
5.1.3工廠通用量具類由生產準備部依據各工位需要及依據有關文件進行配備。
5.1.4各部門申報配備的測量設備清單報請工廠廠長批準,由生產準備部進行采購。采購選點必須選國家認準的計量器具許可證的單位。
5.1.5測量設備到貨后,由計量人員核對MC標志、合格證,進行驗收工作,,然后進行入廠檢定,合格者由經辦單位辦理入庫手續,不合格者辦理換、退手續。
5.2測量設備的管理
5.2.1生產準備部提供測量設備分類臺帳清單(表類、自制非標試驗器類由設備管理室提供,各類量具、自制工裝類由工具工段提供)。質量保證部理化計量室依據分類臺帳每年末編制次年的周檢進度表,一式三份(生產準備部一份,理化計量室一份,有關送檢單位一份)。
5.2.2對工廠使用的最高計量標準,國家強檢計量器具,關鍵工藝控制測量設備必須建立檔案,其內容包括:出廠合格證、使用說明書、歷次檢定證書及維修記
錄、操作規程。
5.2.3測量設備的ABC類管理及標記
1)A類測量設備
A類測量設備屬工廠重點管理。必須定點(國家授權認可計量檢定單位)定周期強制檢定,責任到人,定期巡查使用和完好情況,受檢率必須達100%。
A類測量設備包括:
①工廠最高計量標準類;
②鍋爐上用壓力表;
③安全防護用兆歐表;
④環保檢測用聲級計;
⑤氣密試驗器上用精密壓力表;
⑥水密試驗器上用壓力表。
標志是綠色A類合格證。
2)B類測量設備
B類測量設備屬工廠內部一般質量控制用,必須要有分類臺帳、周檢進度表。B類測量設備包括:
①萬能量具類(游標卡尺、千分尺、百分表等);
②焊接機器人上控制工藝參數的電流表、電壓表;
③氬弧焊機上的氬氣表、氧氣表及電流表;
④測溫儀表、試驗設備上附溫度表;
⑤氣密試驗器上壓力表。
標志是B類綠色合格證。
3)C類測量設備
C類測量設備是用作一般監視用或控制用,不是重要的工藝控制,僅一般管理,要有臺帳。新投入使用前一次性檢定或以出廠合格證為準。
C類測量設備包括:
①各類機床、設備上附的監視類儀表,如壓力表、電流表、電壓表;
②各類定位焊型架、夾具;
③卷尺及自制長度尺;
④氬弧焊機上的電壓表。
C類測量設備綠色C類標簽(表類)或藍色圓點標志。
4)不合格測量設備貼紅色禁用標簽。
5)暫時不用的測量設備貼藍色封存標簽,并要有相應審批存檔表。
6)對于失準降低使用貼(黃色)準用證。
5.2.4色標標簽必須由質保部計量人員負責粘貼標記標明計量設備編號、有效期等內容,并由粘貼人蓋章,無關人員不許撕涂。
5.2.5測量設備的封存、降低、報廢,應填寫有關申請單,由計量人員、計量負責人、質保部負責人批準后執行。
5.2.6測量設備在使用、檢定時,應具備相應規程或使用說明書上規定的環境條件。
5.2.7測量設備的使用人員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要做好日常維護和保養。測量設備在搬運、防護和貯存時須確保測量設備準確度和適用性完好。
5.3測量設備的檢定
5.3.1凡需進行周期檢定的測量設備,由質保部理化計量室于到期前一周通知有關部門送檢。送檢的測試設備必須清潔、完好不缺附件、有損壞或缺附件的預先說明并登記。
5.3.2理化計量室接收時要認真仔細檢查外觀及附件并逐一登記。
5.3.3計量人員必須嚴格遵守《計量法》和計量有關的法紀法規和有關檢定規程。認真仔細地進行檢定。遵守法定計量單位和國標規定的有效數字修約法則;認真填寫檢定原始記錄和檢定報告;書寫要清晰、整潔;涂改的必須蓋涂改人章。
5.3.4檢定應盡快進行,廠內檢定不出一周(需修理或缺件的視情況而定);送外委的一個月檢定完后通知送檢單位領回。須報廢的通知其辦理有關手續。
5.3.5測量設備檢定結束,要粘貼相應的管理色標,原始記錄分類存放,便于歸檔。
5.3.6對自制專用球規、卡規、塞規等新投入使用時檢定合格發放使用。每周一由計量人員到現場校對幾何尺寸;檢驗員的量具每周由計量人員周校。操作人員的量具由檢驗員班檢,在首件三檢前進行,并在班檢卡上蓋章。當測量設備或器具有偏離標準狀態時,必須對測量的產品進行重新評價。若產品已發運,則必須通告顧客,全數退回。
5.3.7檢定、校準的環境必須符合有關檢定規程規定,并在檢定報告中記錄。
5.3.8檢定原始記錄一般保存三年。
5.4自制測量設備的管理
5.4.1自制測量設備包括工廠自制的氣密試驗器、水密試驗器、測具、夾具和各類型架等。由生產準備部提供分類明細目錄。由質保部理化計量室按情況分類ABC,并編制相應檢定進度表。新制造的或更改的送檢時附請檢單、圖紙和相關技術文件一并送計量室。已在用的由使用部門按周檢進度送理化計量室檢定。
5.4.2自制測量設備由技術開發部根據工藝要求編制校對方法,確定校驗周期,由質保部檢驗人員進行。
5.5人員資格
5.5.1對從事計量工作的人員,必須具備高中以上或相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5.5.2必須參加相關計量項目的培訓,經有關授權部門考核合格,取得計量檢定資格證書。
5.5.3計量人員的培訓、考核、發證由廠辦人勞教育室安排進行。
5.6測量系統分析
5.6.1對于在控制計劃中提及的測量設備即可重復性測量設備和系統,均按測量系統分析參考手冊每年進行一次測量系統分析。
5.6.2 通過測量系統分析進行系統的偏移性、穩定性、重復性和再現性研究。如顧客批準,可采用其它分析方法及接收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