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0530-5837666
為防止重大安全事故發生,完善應急管理機制,迅速有效地控制和處置可能發生的事故,保護職員人身安全和中心設施設備財產安全,保障中心實驗室、儀器設備及其他場地設施安全和正常運轉,特制訂本應急預案。
一、實驗室事故應急小組
組長:王永福
組員:王婧斯 谷守娜 周博年
二、事故類型及預防和處理
1、火災事故
1.1 火災發生原因
1、忘記關電源,致使設備或用電器具通電時間過長,溫度過高引起火災。
2、操作不慎或使用不當,使火源接觸易燃物質,引起著火。
3、供電線路老化、超負荷運行,導致線路發熱,引起著火。
4、強氧化劑接觸易燃物質,導致易燃物質燃燒。
5、可燃物如乙醇等因處在較高溫度下著火燃燒。
1.2預防火災發生的措施
1、易燃物和強氧化劑分開存放。
2、在使用加熱設備或熔封安瓿過程中,提前清理周圍的可燃物,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并保持有人看守狀態。
3、實驗室內嚴禁吸煙。
4、易揮發的易燃液體應遠離高溫和火源。
5、實驗室須常備砂桶、滅火器等防火器材。
6、實驗結束時應檢查加熱設備或火源是否斷電或熄滅。
1.3 火災事故應急處理
1.3.1火災初期火勢較小時,事故發現人員盡可能移走一切可燃物并切斷電源,立即組織現場人員疏散,迅速判斷出火災類型,并使用合理的消防器材進行撲救。
1.3.2火災類型以及對應撲救方法
1、A類火災為固體可燃材料的火災,包括木材、布料、紙張、橡膠、塑料、棉織物體等,一般可采用水冷卻法、干粉滅火劑滅火。
2、B類火災為易燃可燃液體、易燃氣體和油脂類等化學藥品,如有機溶劑、汽油、柴油等,可使用干粉滅火器、沙土、浸濕的棉被等,絕對不能用水撲救。
3、C類火災為帶電電氣設備火災,應切斷電源后再滅火。因現場情況及其他原因,不能斷電,需要帶電滅火時,應使用沙子、二氧化碳滅火器、干粉滅火器,不能使用泡沫滅火器或水。
4、D類火災為部分可燃金屬,如鎂、鈉、鉀及其合金等火災,鈉和鉀的火災切忌用水撲救,水與鈉、鉀起反應放出大量熱和氫,會促進火災猛烈發展。應用特殊的滅火劑,如干砂或干粉滅火器等。
5、精密儀器、珍貴圖書、檔案用1211滅火器。
1.4 組織實施:
1.4.1 應急領導小組迅速按下消防按鈕,組織員工逃生,原則是先救人,后救物,按照預定路線逃生,禁止乘坐電梯,逃生過程不得互相爭搶擁擠。
1.4.2 員工和無關人員要遠離火場和中心附近的道路,并且處在火災現場的上風向。
1.4.3 派出人員到主要路口等待,引導消防車快速抵達現場。明確消防栓位置,以便消防車作業。
1.4.4 及時做好災后損失評估。
1.5 注意事項:
1.5.1 火災第一發現人要立即切斷電源、氣源,查明原因。
1.5.2 火災后反應應掌握的原則是邊救火,邊報警,同時跟上級領導匯報。
1.5.3 火災事故處理首要是人員安全,撲救要在確保人員不受傷害的前提下進行。
2、中毒事故
2.1 中毒原因
1、違反操作規程,將食物帶進有毒物的實驗室,造成誤食中毒;
2、設備設施老化,存在故障或缺陷,造成有毒物質泄漏或有毒氣體排放不出,釀成中毒。
3、有毒試劑管理不善,未及時添加有毒物質標簽,并隨意存放,造成錯誤使用并中毒。
4、進行有毒有害操作時不佩戴相應的防護用具。
5、不按要求進行處理實驗三廢,或處理不及時。
6、有毒物質灑落未及時清理。
7、有毒物質存放地點未設立安全標示。
2.2中毒事故預防措施
1、有毒試劑應專門存放,由專人保管,并貼好標簽,剩余試劑應盡快歸還。
2、使用有毒試劑過程應正確穿戴防護用具,并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限量使用。
3、有毒三廢應及時處理并排放。
4、禁止將食物帶進實驗室。
5、皮膚上沾到試劑,應用肥皂或冷水清洗,不得用熱水和有機溶劑清洗。
6、實驗時保持環境通風。
7、無關人員禁止靠近實驗者。
8、如果皮膚有傷口,禁止接觸有毒試劑。
2.3 中毒事故應急處理
1、 應馬上打開窗戶,通風,切斷毒源。
2、疏散員工離開實驗室,到安全的地方。
3、事故應急小組以最快的速度向上級領導匯報。
4、設立警戒線,防止距離中毒現場過近。
4、對吸入刺激性氣體中毒者,應立即將患者轉移離開中毒現場,解開領口,使其呼吸通暢,讓中毒者呼吸到新鮮空氣,或給予2%-5%碳酸氫鈉溶液霧化吸入、吸氧。氣管痙攣者應酌情給解痙攣藥物霧化吸入。受氯氣輕微中毒后口服復方樟腦酊解毒,并在胸部用冷濕敷法救護,中毒較重者應吸氧;一氧化碳中毒宜及早送高壓氧艙治療;呼吸困難或呼吸停止者應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清理嘔吐物,保持呼吸暢通;對心跳停止者,進行心肺復蘇?,F場搶救的同時要拔打120急救,在醫生到來之前,不得放棄急救。
5、如發生入口中毒,應根據毒物種類采取適當處理方法,酸堿類腐蝕物品先大量飲水,再服用牛奶或蛋清,其他毒物先行催吐后再灌入牛奶,同時送醫院救治。
6、重金屬鹽中毒者,喝一杯含有幾克MgSO4的水溶液,立即就醫。不要服催吐藥,以免引起危險或使病情復雜化。砷和汞化物中毒者,必須緊急就醫。
7、毒氣泄漏現場急救人員一般應配置過濾式防毒面罩、防毒服裝、防毒手套、防毒靴等。
8、將泄漏毒氣的儀器、具體的操作過程迅速向上級領導匯報,及時抵達現場處理。
3、觸電事故
3.1 觸電發生原因
1、違反操作規程,亂拉電線。
2、因設備設施老化而存在故障和缺陷,造成漏電觸電。
3、電路檢修現場未設立警戒線和放置警告標示。
4、未經專業培訓以及領導批準,自行維修和修改電路。
3.2 觸電事故預防措施
1、電線裸露應盡快維修。
2、定期對電路和用電設備進行檢查和維護,防止發生漏電。
3、存在觸電危險的區域應在安全距離做好圍護措施,并安防標示,防止人員意外靠近。
4、已損壞的電器設備應做好標示禁止使用。
5、使用電器設備前應確認線路連接是否正確,禁止存在虛接和錯接。
6、禁止濕手操作電器設備。
3.3 觸電事故應急處理措施
1、應立即切斷電源開關,若來不及切斷電源,可用干燥的絕緣物挑開電線,在未切斷電源之前,切不可用手去拉觸電者,也不可用金屬或潮濕的東西挑電線。若觸電者在高處,要防止其跌落。注意正確的施救方法,杜絕施救過程中出現二次傷害。
2、觸電者脫離電源后,應視其神志是否清醒,神志清醒者,應使其就地躺平,嚴密觀察,暫時不要站立或走動;如神志不清,應就地仰面躺平,且確保氣道通暢,并于5秒時間間隔呼叫傷員或輕拍其肩膀,以判定傷員是否意識喪失。禁止搖動傷員頭部呼叫傷員,迅速派人到就近的醫院救治。3、若觸電者出現呼吸停止,要立即進行人工呼吸;若心跳停止,要進行心肺復蘇;若呼吸和心跳均停止,則進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復蘇。同時拔打120,急救要有耐心,在醫生到來之前,絕對不能放棄。
4、應急小組以最快的速度報告上級領導,及時抵達現場處理。
4、機械傷害
4.1 機械傷害發生原因
1、未經培訓的人員上崗或其他人員亂動機械。
2、任意進入機械運行危險作業區域。
3、違反機械設備安全操作禁令。
4、自制或任意改造機械設備,不符合安全要求。
5、未明確機械運行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傷害以及發生點位。
6、未按操作說明處理機械故障。
7、儀器設備缺乏安全裝置。
8、設備未安放穩固,造成設備傾倒,砸傷人員。
4.2機械傷害預防措施
1、機械設備應安裝在平穩地面,并且做好固定措施,標出危險范圍。
2、設備使用前需對人員進行充分的培訓,重點培訓安全操作規程、發生機械傷害的點位,以及機械傷害類型(砸傷、擠壓、剪切、劃傷、碰撞、卷入等).
3、操作過程中應正確穿戴防護用品。
4、定期對設備進行維護和保養,發現故障應及時維修,確保設備正常運行。
5、操作人員應將長頭發卷起,防止被機器卷入。
4.2 機械傷害應急處理措施
1、立即切斷設備電源。
2、立即將傷員轉移至安全位置,必要時移開傷害源。
3、檢查傷員的受傷類型,發現出血則立即止血,用繃帶包扎傷口。發現骨折,則不要移動傷員,用綁帶和堅硬的木板等物體將骨折位置的上下關節固定。發現昏迷和休克,則立即進行搶救,如果呼吸和心跳停止,則立即進行心肺復蘇。
4、救治傷員的過程中應及時撥打120報警。
5、化學傷害
5.1化學傷害發生原因
1、未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操作。
2、使用化學試劑過程中未穿戴足夠的防護用具。
3、未按正確方式處理化學試劑。
4、使用化學試劑前未對其化學性質以及危害類型進行充分的了解。
5、使用化學試劑時過于粗心大意。
5.2化學傷害預防措施
1、使用化學試劑前應知悉其化學性質、危害類型以及處理方法。
2、使用化學試劑時應穿戴足夠的防護用具,例如白大褂、耐酸堿手套、護目鏡、帽子等。
3、采用正確的方式處理化學試劑,防止操作錯誤造成傷害。
4、操作過程中應小心仔細,防止試劑到處灑落、飛濺,試劑瓶傾倒、碎裂。
5、化學試劑使用完畢后應及時放回。
5.3 若試劑濺入眼中:
1、 睜大眼睛,用雙手拉開上眼瞼,使毒物隨淚水流出。
2、 在現場立即就近用大量清水或生理鹽水反復沖洗眼部,沖洗時,眼睛置于水龍頭上方,水向上沖洗眼睛,邊沖洗邊轉動眼球,使結膜內的化學物質徹底洗出,沖洗時間一般不得少于15分鐘,切不可因疼痛而緊閉眼睛。
3、 若無沖洗設備或無他人協助沖洗時,可將頭浸入臉盆或水桶中,浸泡十幾分鐘,可達到沖洗目的。
4、 處理后,再送醫院做進一步處理。
5.4若是固體化學物質落入眼內:
1、 應及時取出(若是碎玻璃,應先用消毒的鑷子移去碎塊,或在盆里用水洗,切勿用手揉動)。
2、 用水沖洗。
3、 蓋上干凈的紗布,速去醫院做進一步處理(切記不要緊閉雙眼,不要用手使勁揉眼睛)。
5.5若不慎將酸、堿或其它腐蝕性藥品濺在身上,應在最短時間(1-2分鐘內)進行沖洗創面不少于15分鐘(注:沖洗時必須立足于現場條件,不必強求用消毒液和藥水,自來水也可應急),應根據根據MSDS(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有針對性地處理,重傷者及時送醫院診治。常見化學品燒傷現場應急處理如下:
1、強酸灼傷
立即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沖洗時間不少于15min。徹底沖洗后,可用2%~5%碳酸氫鈉溶液、肥皂水等進行中和,切忌未經大量流水徹底沖洗,就用堿性藥物在皮膚上制劑中和,這會加重皮膚的損傷。處理以后創面治療按灼傷處理原則進行。
2、 強堿灼傷
立即用大量水沖洗至少15min,然后可用1%~2%醋酸或3%硼酸溶液進一步沖洗,再按一般灼傷進行創面處理和治療。
6、爆炸傷害
6.1爆炸傷害發生原因
1、實驗過程中未保持通風。
2、使用加熱儀器和安瓿熔封設備時未清理周圍的易燃易揮發液體。
3、壓力容器壓力超過上限值,且無安全裝置,或安全裝置未進行校驗。
4、壓力容器使用年限過長,承壓能力下降。
5、易燃易揮發液體存放地點溫度過高,導致揮發量過大。
6、使用壓力容器未按標準操作規程操作。
7、進入存放有機溶劑的場所未消除靜電。
6.2爆炸傷害預防措施
1、使用壓力容器人員須有合格資質。
2、使用易燃易揮發液體時應保持通風,并且遠離高溫和明火。
3、壓力容器應配有壓力表和安全閥,且安全閥未超檢驗期限。
4、定期檢查壓力容器外表是否有裂痕和損傷,有損傷應立即停止使用。
5、存放有機溶劑場所的電路應做防爆處理,并配有除靜電裝置。
6、操作壓力容器前應對設備進行充分檢查,使用過程中應時刻注意設備狀態,如有異常應立即停止使用。
6.3爆炸傷害應急處理措施
1、如果發現即將發生爆炸,應立即組織人員迅速撤離現場,并報告上級領導。
2、對于有機溶劑引起的爆炸,應立即佩戴防護用具,迅速撤離現場。如發現傷員,應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將傷員轉移至安全位置,并撥打120和119報警。
3、對于壓力容器引起的爆炸,應判斷現場無后續爆炸風險,待高溫高壓的氣體完全散去,再進入現場,將傷員轉移至安全位置進行處理,并撥打120報警。
7、高溫燙傷
7.1高溫燙傷發生原因
1、意外靠近高溫設備和物體。
2、使用高溫設備時未佩戴隔熱手套。
3、設備管路存在縫隙,造成運行時高溫氣體噴出。
4、未在高溫設備運行時防止警示標志,造成人員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接觸高溫設備。
5、未等待設備溫度降至安全范圍就接觸設備。
7.2高溫燙傷預防措施
1、高溫設備運行時應放置警示標示,設備上的高溫位置應采用醒目的顏色標注。
2、使用高溫設備時應穿戴隔熱手套。
3、使用前檢查設備的高溫管路有無裂縫和缺口。
4、設備溫度過高時不要接觸設備,待溫度降至安全范圍內再進行操作。
7.3高溫燙傷應急處理措施
1、立即用大量冷水沖洗燙傷部位,冷卻后方可脫去表面衣物,繼續沖洗至疼痛感消失。
2、擦干沖洗后的創面,用消毒紗布或干凈的手帕覆蓋傷口,送醫院就醫。
Copyright ? 2020-2023 山東行知科教儀器設備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備案號:魯ICP備16020776號-2
地址:高新區萬福辦事處吳拐行政村 電話:0530-5837666 郵箱:2586826320@qq.com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