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什么是實驗室安全?
疫情前后你對這個問題的定義是否有了新的思考?
疫情催生下的實驗室安全思考
疫情前,說到實驗室安全,你會想到什么?
火災、爆炸、氣體泄漏……直接關系人身安全的事故?比如昨天美諾華紹興工廠就因為有機溶劑引發火災。
樣本安全、樣品安全、生物安全……馬里亞納海溝好不容易采集回來的海水樣本,結果因為冰箱溫度波動,樣本失效。合成生物因為斷電,說沒就沒,想起來就心痛。
但是疫情之后應該很多人對實驗室安全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尤其是上海這波疫情,作為全國生物醫藥實驗室聚集地,2個月的暫停引起了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實驗室的蝴蝶效應。
近日,檢測家副總經理趙鵬、淙學檢測總經理彭志通、覺醒商業發起人何曄棟、iLabService釋普科技創始人&CEO李康就疫情前后實驗室安全運行與管理展開一期線上討論。
你有其他觀點,歡迎在文章下方給我們留言!
后疫情時代的泛實驗室安全
疫情前
我是管理實驗室的,疫情前我認為實驗室安全有三個比較明顯的安全問題。
1、人員意識淡薄。很多老板對實驗室安全的理解基本停留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出了問題又講重要的循環中,安全問題一直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
2、實驗室業務快速轉型但相應安全措施沒有落實到位。比如,有些實驗室精通化學檢測,實驗室的配置都是按照化學檢測標準實施,受環境檢測大形勢的驅動也嘗試開拓這一板塊的新業務。但兩者業務模式有一定的差異,環境檢測的特點就是外出采樣且需要攜帶大量設備,為了提高實驗室產能一般選擇在晚上充電。但由于沒有有效的風險識別能力和及時配置安全措施,充電過程中引發的火災造成了很多大型儀器受損。
3、還是要再次強調意識的問題。預防的意識就是防范于未然,但人管人難免有漏洞,我個人的觀點是可以借助一些技術手段和工具做風險規避。
疫情后
疫情后,我觀察到大家的變化主要關注在實驗室抗風險能力的安全。
一個方向就是連鎖型的實驗室在疫情中的優勢非常明顯,因此疫情后會有更多的實驗室嘗試這個方向。上海封了廣州做實驗,深圳封了廣州做實驗,不管實驗室是大還是小,只要在各個不同的地方都有實驗室,就具備有效分散疫情帶來的風險,提高持續為客戶提供服務的能力。
還有一個方向就是擴張或者收縮。這是一個涉及到生存的問題,也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檢測公司利潤比較好的一年也就11%~12%,如果一年中有一個月不干活基本上這一年你就沒得掙錢。但現實中疫情帶來的影響又是不可逆轉的,因此疫情之下有實力的實驗室可能在外地城市去進行一些擴張。剩下的就是收縮,做好預判,大概縮小到什么樣的規模,我能夠維持在18個月的生存安全期,然后慢慢等待活下來的機會。
疫情前
我們檢測家的使命愿景是幫助中小型的一些檢測機構以最少的資本快速地使用最新的機器,進而幫助實驗室用最新的技術保證每一份檢測報告的準確性。
疫情前我們看見實驗室的生存壓力,通過全新機的租賃來幫助用戶解決一部分資金的壓力,有效減少實驗室資產負債率,改善現金流,做到更優化的資源配置,從而達到風險控制。
疫情后
我認為疫情對實驗室是一次破繭的過程。后疫情時代,無論是我自身的經歷還是周邊客戶的案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實驗室意識到連鎖型公司或許是他們突圍疫情帶來的物理空間風險實現不間斷服務客戶的出路,這點和彭總的觀察是一致的。
其次就是對資金、人員、業務的調整。經歷疫情的沖擊,很多實驗室面臨資金斷裂,業務下降,人員流失的綜合性問題。這個時候實驗室要么調整業務,深耕主營業務或者放緩擴張業務的腳步,用優勢來抵抗不穩定性;要么降本增效,打造海、陸、空全方面的系統。這也是我們去年就與iLabService合作的原因,我們認為看見數智化就是看到它背后的降本增效,iLabService是幫助實驗室向數字要效率,而這么多年我們是幫助實驗室要資金要效率,通過我們之間的合作能更大限度全方位幫助企業對抗風險。
而對于檢驗檢測報告準確性這個話題,我們的客戶有80%都是TIC機構,這么多年由于總局一直在打擊數據失誤數據造假,對于實驗室來說這個犯錯成本太高,他們沒必要故意犯錯。但是由于機器使用年限久導致性能下降以及人偶爾的失誤,可能會帶來疏忽造成數據不準確,這個可以用先進的管理來規避,就像我們現在推的電源監控系統(iLabService賽博智盒)就能做到整個證據鏈數據的留底,從而幫助幫用戶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
疫情前
實驗室本身的行業特性決定了安全問題防不勝防。此外實驗室還有兩個特性,可追溯性和可復制性。
合規對于實驗室是立身之本,而可追溯和可復制的最終的目標就是幫助我們的內部客戶、外部客戶、上下游生態的從業者提供一個對他們的產品、技術、質量規模化的信用背書。因此實驗室的安全是確保對實驗的合規,對儀器設備的合規、對數據的合規、對方法的合規等等。既有一個量的需要,同時又是有各個專業的一個縱深。
另一方面實驗室也是一個知識勞動密集型行業,很苦,但性價比不高。
疫情后
后疫情時代,疫情帶來的影響必然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防不勝防的病毒在物體表面,各個領域的經濟活動、生產活動對實驗室本身的檢測輸出有要求,另外實驗室內部的抗污染獨立閉環也需要構建。無論是信息流、物流、人流等等,還是耗材,方方面面都需要我們開始逐漸的思考轉變我們的思維。
后疫情時代的降本提效,實驗室一方面要思考同樣的成本帶來更多的業務,另一方面思考如何提高人均效率。不同于2.0時代的純硬件,數智化實現了從硬件到軟件,從設備到人力的需要。這個時候就是在安全之上追求效率,不再只是追求企業內部管理的效率,而是對外部響應速度的效率。如果有能力,可以依賴我們在體量上和布點上的擴張,但如果我們能力不足,尤其針對那些專業壁壘比較強的縱深型的實驗室,通過數字的洞察和挖掘,它有一個相對更廣的一個布局的可能性,幫助他們做到可復制性,提升思考的邊界。
我覺得疫情帶來是一個整體的情況,雖然有沖擊,但是也帶來很多新的東西,新的模式,新的生活方式,甚至新的商業模式。
大家的觀點,也是我們一直想要去傳遞給我們客戶,傳遞給TIC行業的價值點:高效、安全、合規。
疫情前
疫情沒有來之前,很多安全是狹義的安全,就是對內的安全。這種安全可以通過新技術做到風險的規避,即使是防不勝防的安全問題也可以做到隱患預警以及第一時間通知到相關責任人,從而把影響降到最少。這也是我們產品基礎的價值。
疫情后
但是我想說的是疫情給我們啟發的廣義上的安全,就是企業生存的安全。在當前這種競爭壓力、毛利水平、人效等等的各種問題之下,活下去可能是老板考慮得最多的安全問題。有的老板通過物理區域拓展新公司來分散風險,也有的通過聚焦核心的業務。但新的全國性的機構如何管理?如何去解讀核心業務真正找到盈利水平比較高的業務?這就衍生出新的問題,恰好就是數智化也是我們服務核心的價值。通過數智化可以助力企業解讀業務,幫助跨區域管理,不管是在行政、人力、財務還是實驗過程的合規等等方面管理,數字化都能起到有效助力。
舉一個例子,在疫情之前,檢驗檢測行業一線的檢驗員因為經常加班一直在現場,所以他們希望有問題第一時間反饋告知。但是一旦疫情之后進不了實驗室了,他們的需求就變了,他們會關注實驗室動態實時的情況。尤其是一些垂直行業,如生物制藥比較關注樣本是否被符合規范的條件保存。
在聚焦核心業務這塊,數智化可以通過數據指導業務的決策。怎么樣通過財務運營數據告訴實驗室接下來的投資應該更聚焦在哪個領域?更聚焦在哪個產品線?更聚焦在哪個細分行業?但當前實驗室里原來的信息化帶來的很多零散的單機系統造成的實驗室數據散點, 缺少一個數字化的底座,反而降低了效率。
就我們產品而言,我們更多的是搭建了這么一個數字化底座,站在客戶的角度,站在他們企業發展的角度,將實驗室當前內部狀態和外部環境通過我們的系統整合在一起。未來我們希望不僅僅是內部的一些運營數據,也有實驗數據、環境數據、流程數據、樣本數據等等,我們還希望和企業內部的人員數據、財務的數據、OA的數據,甚至是供應鏈數據整體打通,將原先散落在各個角落的數據一站式集合。我們的非介入式硬件既不影響原來的系統和儀器、設備、流程合規, 又能將員工從繁瑣冗余低價值的抄寫數據中解放出來,軟件和算法則通過科學的、可視的、客觀的數據洞察做到有效的管理指導 ,在狹義層面規避安全隱患 ,在廣義層面提效降本,精細化運營,數字化決策。
疫情加速變革,我們因變而生
和其他行業一樣,疫情也給實驗室行業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和變革,帶來了我們對安全全新的認識。疫情之下的安全早已突破了對內的實驗室安全,而是走向企業的縱深處,是企業外部環境、內部運營、部門協同、人效、業務、資金等構成的有機整體的抗風險能力,是關系企業存亡的第一要務。
無論是向資本要效率還是向數字要效率,無論是擴張建立連鎖型實驗室,還是收縮精耕專業領域,提效降本,整合資源都是幫助實驗室在疫情中活下來,撐過去,靜待好時機的重要方法。
數智化給企業帶來的不僅是一套新的管理工具,更是一套新的思考方式, 幫助實驗室建立上帝視角,通過一個平臺就能看見散落在實驗室各處的資源,通過數據在關鍵時刻做最明智的決策,讓老板的決策下得對,下得準,下得及時有效。
時代的一粒灰,放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未來也許疫情再次不可控,也許疫情變成常態化,越是如此我們越要提高抗風險能力,未雨綢繆提早預判,守好安全防線。
疫情給了實驗室一個求變的時機,希望所有的實驗室可以因變而生,挺過危機,破繭新生。